【校友访谈】 多伦多校友叶明和包磊

“加油!加油!” 绿茵场上两队年轻力壮的人马正在进行拔河比赛, 老老少少的啦啦队员们则在旁边拼命地鼓劲。

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多伦多校友会在两年半的疫情后第一次举行的线下聚会。两队拔河队伍中最重要的殿后人物分别是两位帅哥校友Derrick 包磊和Richard叶明。

别看包同学和叶同学在运动场上各不相让,在平时的工作中,身为校友会以及理事会成员的他们却双剑合璧,紧密配合,举办了一系列理财、保险、信托和税务方面的讲座,是最好的搭档。

叶明同学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99级计算机专业,并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深造获得计算机以及工商管理双硕士学位。他在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超过15年以上从事金融服务行业的经验, 目前在一家本地大型银行私人财富管理部门任职,负责高净值客户的整体财务规划。

包磊则在200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之后在IBM和麦肯锡从事市场和咨询工作。他初到加拿大时想了解投资和保险方面的产品,可找到的财务顾问都无法系统的帮他进行财务方面的规划,也不能严谨地解释各项产品的具体细节。于是他决定成立保险经纪公司,为自己和身边有同样需求的朋友们提供更具专业的服务。

公司取名金石金融,寓意金诚所至,金石为开;以诚信为基石(cornerstone), 用数字来说话。它的宗旨是帮助本地的专业人士,家庭以及小企业主进行税务,投资,养老及保险的规划,布局与实施。包同学在从业的过程中,为了更全面地为客户提供理财的规划,经过不懈的努力,先后取得了特许财务规划师CFP(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 和特许人寿理财师CLU(Chartered Life Underwriter)的顶级专业资质,成为全加拿大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两方面专业能力的保险精英之一,并连年受邀成为保险行业最高荣誉的百万圆桌俱乐部(MDRT)的会员,Manulife的Elite AGENT和Sunlife的战略合作伙伴(SPP)。

在他的领导下,公司也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一个十八罗汉规模的多样化团队,不仅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方案和产品,每年还会和每一位客户回顾他/她的保单和投资产品,让客户时刻都很清晰地了解自己产品的情况,解答他们生活中各种财务方面的问题,并根据客户变化的需求来调整相应的产品推荐。秉承校训 – “饮水思源”,包同学和叶同学在工作之余,积极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服务校友,经常举办一些相关专业讲座,涵盖投资策略,退休规划,税务优化,保险规划,遗产规划等;并不定期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律师,会计师,信托师等)作为嘉宾出席讲座。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些讲座自开办以来,得到众多校友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并获得一致的好评。除了身体力行参加校友会举办的各项活动,包同学和叶同学还慷慨解囊,赞助刚刚举办的高校杯乒乓球赛,为上海交通大学多伦多校友会夺得冠军贡献了一份力量。秋天是一年中收获的季节,祝愿包磊同学和叶明同学事业生活双丰收,同时也希望更多的校友能够为校友会这个大家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校友专访】黄胜参选万锦选区议员

我们交大的校友黄胜学长参加了2022 年万锦市选举,角逐第三选区议员。

黄胜师兄立足华人社区参选,是我们交大校友的共同骄傲。带着对黄师兄的敬仰,我代表交大校友会和他做了一个交流采访。

黄师兄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建筑专业,98 年移民加拿大,后在多伦多大学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06 年至16 年回国从事建筑设计规划工作,在该行业耕耘多年,对规划对城市的影响有颇深的见解。行前我准备了几个问题,作为交流的提纲。

您认为您所面向的社区,最关心的议题是什么(如教育、环境、文化、安全、社区发展、经济)?

黄师兄竞选的UnionVille 愚人村社区,按照他的说法是三分天下,基本上是西人、港人、大陆人三足鼎立。

城市规划项目对社区的影响不可小视,尤其是一些市政计划开发的项目,像No Frills Plaza, BMW的商业开发,会引入例如48 层高楼在内的一系列高层建筑和高密度小区。一系列的城市开发项目,对北至16 街、南到HW7、东起Warden、西抵McCowan 的这一区块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一片区将会引入5 千个单元的公寓以及1.5 万人口。随着人口的增加,零售、商业、学校等配套规范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这是关系到每一个居民的议题。

黄师兄提出了“前置关心” 的概念以及Prudent Protection 的观点,让我耳目一新。的确,如果没有在听证、计划、审批阶段提前做好工作,遗患未来悔之晚矣。

您投入本次竞选的动机是什么?您认为这和社区最急切的议题之间有多少切合度?

黄师兄由于在建筑设计和规划领域浸淫多年,职业的素养让他看到了万锦市愚人村社区开发项目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在交流中,明显能感到黄师兄那种“社区和谐、匹夫有责”的担当,坦率地讲,我个人认为这正是华人,尤其是大陆移民的短板。

正是责任心驱使,黄师兄决心投入选举,用他的专长为邻里做贡献。

黄师兄敏锐地抓住了很多方面的问题:市政配套、基础交通、医院学校、社区服务、游乐场所、图书馆的负载极限在哪里?展开分析、娓娓道来,可以说是入木三分。

本次竞选您观察到的万锦市以及愚人村华人的参与度?

这次我看到了非常有意思的统计:万锦市的投票率达到了32%,这远高于Mississauga、Brampton这些我印象中印度族裔聚集的、投票率会比较高的社区,这两个城市的投票率仅为20%多一点。这刷新了我的认知。

黄师兄有自己的一套拜票敲门记录、电话回访等方法收集到的统计,他认为西人的投票率比较高、港人次之、大陆族群最低。大陆人在拜访的时候能够达到几乎100%允许插排、留下联系方式,但是他估计最后的投票率非常低。

这里面有多种因素:一方面大陆移民符合选民资格的占人口比例低;更重要的是没有多年养成的选举习惯和文化。但这正像到一个所有人都光着脚的岛上推销鞋子,悲观的销售认为鞋子没有市场,乐观的销售认为给每个人穿一双鞋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改变华人社会的参与度,这大约也是黄师兄参选的使命之一吧!

您这次参选的体会是什么?

这次参选时因为看到市政规划的种种弊端,不免有点仓促披挂上阵。尽力做到最好、无愧于自己就好。

我们移民到这里,应该珍惜北美社会环境,民主非万圣节免费的糖果,伸手可得,利益需争取而来。华人如果不发声,就会被忽视。

这次参选、得到了教会、一些社交媒体群(如复旦、铜陵、湖南老乡群)、高中生义工等的大力支持。

有人问黄师兄是否还会继续参选,他的回答是“只要你们继续支持,我就会参选”。在将来的参选中,希望能够得到交大校友的支持,众人拾柴火焰高。

在道别黄胜师兄回家,看着路上满地的枫叶,有些汗颜和惭愧。知易行难,大多数移民都知道参政参选的重要性,但是在投票时又会松懈。思考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在少数。选前我也曾经想帮黄师兄做义工,但是一来二去又因为种种事情耽搁了。

我在想,如果黄师兄下次参选,一定需要发动交大校友这个亲密的群体里为他擂鼓呐喊,为黄师兄出力加油。在安大略湖畔的万锦,也有交大群星璀璨的一道光亮。

(老杨供稿)

【校友访谈】交大校友看加拿大医学体系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To Cure Sometimes,To Relieve Often,To Comfort Always),这是一百多年前美国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是当代医学工作者的基本特质。在疫情尚未平复的当下,我们对于医学和医生有着深深的期待,本次访谈我们邀请到一位加拿大医学界的校友,请他谈谈医学有关的事情。

周强华校友200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现在是多伦多大学病理系(Laboratory Medicine and Pathobiology)的住院医师,日常工作是做血液学和血液病理的诊断和治疗,主要是白血病,骨髓瘤和淋巴瘤方面。除了日常的执业培训外,还做一些前沿的转化医学研究。目前他的科研方向是以单细胞测序方法来研究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每年从政府得到五万加元的科研经费,已发表数篇有份量的论文。

一、艰难的加国行医路

我从2012年移民加拿大后,主要在医院的实验室和病理诊断中心工作,与此同时准备医师考试和申请住院医师培训的职位。加拿大把医学毕业生(Medical Graduate)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加拿大的医学院毕业的(Canadian Medical Graduate,美国医学院毕业的也算在这一类)和其他国家医学院毕业的(International Medical Graduate)。每年平均有3000位加国毕业生和2000位国际毕业生争夺大约3400个住院医师职位,而其中有3000多个职位是只提供给加国毕业生的,所以能得到培训职位的国际毕业生真的是百里挑一,更何况很多国际毕业生本来就是本地学子没申请到加美医学院才到爱尔兰加勒比等地区的医学院就读的学生。所以综合而言,对于中国大陆医学院的毕业生,大概只有千分之一的概率才能进入加国的住院医师培训系统,从而获得医师执业资格。

自从立志考医后,大约在2014年我组织了一个学习小组,久而久之发展成了加国最大的中国医生考医群,现有成员近140位,从这里走出了多位住院医师乃至主治医师。我们也每年举行多次的线上线下讨论,为大家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相比其他族裔而言,我们的群体规模不算大,也不够活跃,比不上印巴裔和中东族裔。这里有我们医学学习的传统问题,比如我们是用中文学习的,教材也和国际上有点脱节,另外还和我们比较含蓄内敛的民族性格有关,众所周知,北美喜欢能说会道的人,但是,很高兴地看到我们学习小组的人最近几年连续拿下多伦多大学的家庭医学科和其他专科的职位,更有能人冲击眼科等竞争极其激烈的职位,而我本人获得了加国唯一一个提供给国际毕业生的培训职位。目前,我们的努力初见成效,小组成员有从多伦多大学、女王大学到阿尔伯塔大学等东西部医学院的各个培训执业阶段的医生。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一定能在加拿大看到更多华人医生的身影。

二、对于申请加拿大医学院的一些建议

在加拿大,医生这个职业收入不菲且社会地位高,很多华人父母对此趋之若鹜,鼓励自己的子女申请医学院。加拿大的医学教育属于本科后教育,需要完成四年本科教育后申请MD(Doctor of Medicine)项目,而只有十六家大学具有MD招生资格。由此种种,造成MD申请竞争异常激烈,本地孩子往往从高中开始就着手准备,一方面努力提高学校成绩,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以期能进入一些好的大学本科专业,比如McMaster大学和Queens大学的Health Science专业。在此基础上,再申请进入相关的MD专业就读。

我今年有幸参加了多伦多大学医学院的MD招生工作,亲自参与文书工作阅览和打分工作。限于隐私和保密协议,我不能透露我的具体工作内容,但是我想说一些我自己的感悟。

前面王体学长的访谈,提到了我们华人家长过多关注于成绩和分数而不注重孩子的社会交流沟通能力,这点我是非常赞同的。当然,MD申请的成绩是非常重要也是极高的,像很多大学录取的最低GPA就要达到3.7左右,很多孩子都是3.95-4.0,这是非常高的要求。但是我也看到,很多孩子的分数很好,仍然没有拿到面试,这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光有好的成绩,却没有体现出孩子对于医学的兴趣,没有做相关的义工实践,更没有领导团队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评审官也是很难给出一个高分的。所以,我同意王体学长所说,华人孩子们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要多和不同族裔的人打交道,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

限于访谈时间的限制,我只能讲这么多。以后有时间,我可以专门和有兴趣的家长和孩子们讨论一下关于医学院申请的事情。

三、关于加拿大住院医师制度

要取得加拿大住院医师资格,必须是加拿大永久居民或公民,在世界卫生组织范围内的医学院毕业生都可以申请,第一步是学历认证,认证通过后即获得考试资格。目前的考试有两个,一个是笔试,另一个是临床技能考试,再加上之前的医学工作经验。对于教学语言是非英语的医学院毕业生,还需要提供英语成绩,雅思成绩是四个7分,托福是93分,有了这些,就可以参加申请者和住院医师培养机构的匹配过程,也就是CaRMS(Canadian Resident Matching Service)。申请人一旦通过了匹配,就可以参加二十多个医学专业的住院医师培训,包括全科家庭医生、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精神科等,培训时间在两年到七年之间,家庭医生培训时间只要两年,而训练神经外科医生则需要长达七年。对于住院医师的培训由两个学院负责,加拿大家庭医师学院(The College of Family Physicians of Canada)负责家庭医生培训,加拿大皇家内外科医学院(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Canada)培训各类专科医生。住院医师培训结束并通过考试后,住院医师可以向各个省的医师学院(安省是College of Physicians and Surgeons of Ontario, CPSO)申请独立执业医师执照。执业医师培训结束后的考试有一定难度,不过万一没通过,可以在几个月之后再考,最难的还是住院医师匹配match这一关,对于华人移民来说匹配率还是不高,我们一百多人的学习小组去年只有我和另外一位朋友被选上,今年有三人,近几年始终是个位数。匹配过程一般从十月份开始,从递材料,面试,排位,到被选上,整个过程持续约半年时间。我现在仍然和学习小组保持联系,帮助后来者攻克匹配难关,包括材料的申请、文书的写作、面试的准备等等,其他朋友负责笔试和临床技能考试。匹配的材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考试成绩越高越好,其次是以前的工作经验是否和申请的专业方向比较吻合,第三就是是否有加拿大经验和加拿大专家推荐信。对于移民来说,可以通过博士或者博士后阶段的学习,或者参加临床研究来获得加拿大经验和推荐信。拿到这三项材料之后,才能够在面试时候给面试官留下好印象,通过面试表现来争取前三位的排名,进而匹配成功。在住院医师的匹配面试中,和几年前的医学院入学选拔一样,除了考试分数等比较客观的标准,我们也需要了解申请人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认识,对于别人是否有同理心,性格是否成熟等等,所谓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我们会以理性与感性来判断眼前的这个人,我是否愿意与之共事,做事理念是否与我类似,虽然面试官都接受过培训,但是在选拔时扔不免会有主观因素的影响。

另外,医生职业很适合我们华人的优秀人才为此付出努力。首先,加拿大医疗行业没有像美国部分名校一样限制亚裔的名额,而是基本上看一个申请者的综合成绩来做决定;第二,由于华人给人的印象较好,例如勤奋、细心、与人为善等等,所以加拿大患者对于华人医生接受度较高,至少我接触下来是这样;第三,医生和律师一样,受人尊重,社会影响力较大,如果行医的华人多了,对于提升华人的地位是有正面影响的。目前多伦多地区我见过很多华裔医生,有第一代移民,更多的是第二代华裔,在我审查过的医学院申请材料中,有大约三分之一到一半是华裔或亚裔背景,作为华人我是为之骄傲的。

四、谈谈几个我轮转学习执业的医院

多伦多大学是加拿大十六所医博类大学之一,2020其医学院获得了Temerty家族基金的2.5亿加元的捐赠,所以被冠名为Temerty医学院。多大医学院成立于1843年,是加拿大最古老的医学教育和研究机构之一,以发现胰岛素,干细胞,和第一个单肺和双肺移植闻名世界,在临床医学、肿瘤学和外科学方面排名加拿大第一,在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世界医学院排行榜中排名第四,并有我们所熟知的白求恩大夫这样的校友。多大医学院有5个全附属医院,分别为大学健康网络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UHN),多伦多联合健康Unity Health Toronto(UHT),西奈健康系统Sinai Health System(SHS),日溪健康科学中心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 Centre(SHSC),和病童医院Hospital for Sick Children(SickKids)。其中,历史最久的多伦多总医院Toronto General Hospital是UHN的成员,成立于1812年,比多伦多大学还早15年成立。多伦多总医院享有世界盛誉,以班廷发现胰岛素,最早使用肝素抗凝,第一例心脏瓣膜移植,和肺移植闻名世界。圣迈克尔医院St. Michael’s Hospital是UHT的一员,被称为内城天使。西奈山医院是SHS的主要医院,以妇产科为著名。日溪(又称阳溪,或新宁)医疗中心原本是一个加拿大退伍军人医疗机构,后来发展成加拿大第二佳的医院,位列多伦多总医院之后,以脑科学,创伤和烧伤科最为著名。病童医院就更为我们熟知了,是新闻周刊排名世界第一的儿科医院。除了这些直接附属教学医院之外,大多伦多地区其他的各个大型社区医院也大都和多大医学院有间接的附属关系和教学安排。身为大多地区的居民,能有这么多世界知名的医疗机构为我们服务,是非常值得骄傲的。

笔者点评:与周医师的交谈之后,我觉得他是一位非常自律严谨的人,当他下决心做一件事情,就会排除万难把事情做成;他也是一位具有自我奉献精神的人,当他在住院医师资格学习小组为大家收集资料、辅导乃至于加油鼓劲的时候,我看到他身上那股助人为乐的品质在闪闪发光,白求恩的精神感染了几代中国人,作为优秀的交大校友,周医师自然不会例外。

【校友访谈】数学博士闯荡加国金融圈

王体博士是上海交通大学多伦多校友会的副会长,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CPAC)现任会长,是加拿大中国移民圈的活跃人士。王体学长1982年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于1985年来到多伦多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几年后顺利拿下博士。

他本打算从事学术研究,恰逢当时华尔街和伦敦的金融公司正开始把数学和金融相结合,希望用数学工具来设计金融产品及预测金融走势,作为加拿大的金融中心,多伦多的银行业也开始招兵买马,开始这方面的尝试。仅仅经过两轮面试,不懂金融的王博士被另一位不懂数学的银行经理相中,进入了银行业,开始了迄今二十多年的金融生涯。现在,以数学、计算机和金融为基础的金融工程已成为枝繁叶茂的应用学科,王体博士正是加拿大金融工程学科早期的“宽客”(Quantitative Analyst 定量分析员)之一。

最近,作为加拿大皇家银行资本市场投资部主任的王体博士回首往事,不胜感慨,向我们说出了他对于人才培养、职业发展、银行业的变迁等话题的看法。以下是王体博士的发言精华:

一、关于数学的学习以及金融业对于人才的需求

我在三十年前多大博士毕业,由于前苏联数学界学者大量到来,学术领域人满为患,我只能在多大一面做助教,一面准备到社会上求职。在一位同学介绍后,我决定去银行试一试。当时银行业刚开始招收数学背景的人才,所以这方面的信息非常有限。经过半年准备,我开始对外投简历,第一次面试虽然没有被录用,我为还是能拿到一次面试机会而高兴。第二次面试,我被蒙特利尔银行的经理选中,就这样获得了一份全职工作,这让我觉得有些突然。回来和我担任助教的班级学生道别,学生们反映我上课挺好,有点和我依依不舍

我当时能进银行是时机比较好。现在要申请银行做金融工程工作,难度增加了不止十倍,其原因有三第一,当时银行业刚刚开始招收数学人才,对于要招收什么样的人及怎样在金融领域应用数学工具并没有多少经验;第二,经过三十年的积累沉淀,银行业有了足够多的数学人才;第三,现在银行对于数学人才的使用有了丰富经验,对于如何选择人才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在的大学和学院,金融工程毕业生有很多,基本上处于供过于求状态,所以用人单位是优中选优。

说到金融数学人才的培养,我想说说我的看法,首先我的本职工作是与数学模型有关,其次我还兼职了一份课外辅导工作。由于我是多伦多大学毕业,多大校友会邀请我参与数学系学生的辅导,所以我和年轻的朋友有了接触,算是我的一部分社会活动。我发现一些华人家长让孩子读数学,希望拿到金融“金饭碗”,这种想法过于简单。这些家长说孩子在中小学数学好,就认为自己孩子有数学特长,结果有些学生进入大学后自信心一扫而光,很多读不下来。华人家长实际上是受到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让孩子在青少年时期把过多精力用于学习数学。而西方人在大学学习数学,那是真的喜欢数学,所以充满后劲。我也遇到少部分华人学生学数学不累,还有余力探索其他事情。

对于那些立志于把数学学好、作为求职敲门砖的人来说,我希望他们注意三点第一,要了解自己是不是真喜欢数学,如果学习数学只是为了让父母高兴,而不是真是喜欢,那就会后劲不足;第二,学习数学需要有激情,不是辛苦努力就能学好;第三,对于数学要有悟性,要知道数学和将来的需求的关系,至少要有感觉,所以学数学学生的分数高低不太能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

但是对于那些非常优秀的学生来说,到银行不一定就是最适合,因为银行对数学要求一般不是顶级水平的研究,而是应用。银行对于一个人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综合能力体现在一个人知识面较广,他可以理解数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站在比较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数学学习上来说,他的数学知识要和实际问题挂钩,要学会做应用题,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银行的问题,也就是社会的痛点。所以不了解社会是不行的。再就是在银行工作,对于人的沟通能力有要求,他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能够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第三种综合能力体现在对于社会有一个准确判断,银行面临的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一个人要理解社会各种现象之间的关系,要懂一些经济学,例如股市上升或者下降对于债券市场有什么影响,俄乌战争对于世界带来哪些变化等等。

二、关于金融行业的职业发展及行业变迁

 华人家长如果希望孩子在金融业发展,要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知识面要广,避免过于依靠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成绩。因为过于强调分数,会导致成为考试机器,可能造成社交不行,兴趣狭窄,这是银行工作的大忌。华人家长对于分数总是存在心结,其实大可不必,只要这个孩子一直在吸收知识和经验,那早一点或晚一点学习某种知识,这都不是问题。在应聘过程中,我发现与其他族裔相比,许多华人孩子交流能力不行。为了弥补这个短板,有必要跨出舒适区,主动与其他族裔的人多交往。银行与科研单位不一样,银行工作要接触各色人等,作为华人,必须突破社交圈、文化、种族的差异,既然在加拿大,就要设法和加拿大本地人打成一片。作为金融工程人才,要能够做研究、写报告、做营销、当领导,综合能力比较强才行。所谓金融工程,包括数学、计算机和金融三方面的知识,数学是基础,也是最难掌握的。金融工程人才一般只在银行总行工作,主要负责产品设计、定价、风险控制等的数学建模工作。当然银行还有其他诸如柜员、投资理财师、运营管理人才、IT技术支持人才等等。

近三十年以来,加拿大银行的发展可以说发生了巨变。首先,加拿大银行已经从服务于区域的金融机构成长为跨国性的银行;第二,加拿大银行不断适应新的环境,那些不能及时掌握新技能新知识的人会被逐渐淘汰,人员组成也由白人主导变成有色人种占据相当数量。

三、多伦多大学中国留学生的发展及中加两国大学数学研究水平的变化

 我是1978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经过本科和硕士的学习,然后毕业留校。于1985年来到多伦多大学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刚来的时候多大不了解中国学生是什么水平,我学习了一年多硕士课程,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我来的时候多大数学系华人学生只有一位来自武汉大学的师兄,他比我早来两年,85年多大数学系又来了包括我在内的三位大陆留学生,当时整个学校的中国同学会也只有一百来人,到1992年我毕业的时候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及访问学者已经有好几百人了。八十年代上海交大还是一所工科大学,我学习的系叫做应用数学系,我来到多大后发现学习数学的条件好了很多,主要是在信息的丰富和沟通交流等方面。现在上海交大已成为一所师资力量雄厚、排名靠前的综合性大学了,原来的应用数学系已经改名叫数学学院,并且学术信息很多,沟通交流方式顺畅,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再看现在的多伦多大学,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有一万多人,与我们那时候留学生以硕士博士生为主不同,现在的留学生大部分是本科生,真的是后生可畏。还有我发现中国数学界人才越来越多,中国在数学的各个领域都在快速发展

笔者点评:与王体博士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我深深感到王博士是中国旅加专业人士的精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王博士的谦虚态度,虽然是数学博士、银行技术部门的主管,工作在关键部门,但是他始终强调这只是一份专业工作,每个人的追求不同,不能拿一个标准来定义最好的工作;其次是对于教育的热爱,作为银行资深从业者,王体博士仍然抽出一段时间参与多大校友会举办的课外辅导,为年轻学子答疑解惑,长者之风溢于言表,体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教育情怀;第三是对于数学专业几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的努力提高,王博士提到银行业的环境在日新月异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自己,才能够适应新环境,满足银行的需求,这是他对于人才的期望,也是他自己的真实写照,我可以感受到他说这话时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与正能量。“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诗恰好就是王体博士的写照。

王体博士喜欢摄影,特从他的朋友圈中选取一张他的作品,供大家欣赏:

多伦多校友访谈实录 – 付涵、梅浩

转过街角看见一幢漂亮的西式蛋糕店,进了店堂,却让人误以为走入了一个卖画的画廊,墙上装饰用的林林总总的画美轮美奂,凸显了店主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分寸之间恰当好处的拿捏。

店里陈列着的各式精致的蛋糕也是令人垂涎,仔细一看,咦,还有一个上海交通大学Logo的蛋糕,难怪美女老板坐在柜台后面闲得无聊,正在推算着流体动力学的二次偏微分方程呢。

这是几年后发生在元宇宙里的情景。关上电脑,回到现实中,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位既能出得了厅堂画得一手好画又能入得了厨房做出美味蛋糕的美女付涵。

我交盛产天之骄子,付涵便是其中的一位。自小就是学霸的她在上海交大读完本科后,便来多伦多大学深造博士主攻无人机专业。曾经一度迷茫不知所措的她在多伦多找到了一片新天地,不仅在学业上有了长足的长进,在生活中也开辟了一篇新天地,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更幸运的是情投意合的爱侣梅浩一直陪伴着她,无论是在交大闵行校园的花前月下,还是在多伦多大学一起读博专研无人机,当过两年义务兵的梅浩一直是付涵坚强的后盾。曾经厌学的他,两年的军营生活让他找到了学习的动力。作为马拉松的爱好者,长期枯燥沉闷的长跑练就了梅浩自律和坚韧的性格,在面临新的生活的挑战时,绝不轻言放弃。

百年一遇的疫情让很多家庭失去了亲人,让很多亲人不能相聚;也让很多简单变得复杂。在付涵和梅浩面临毕业季之时,希望他们能早日找到心仪的工作,实现他们各自在生活中的梦想。